对外汉语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摘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一个问题经常被人们忽略了,即使在教材编写中也是如此,这就是不同时代的语言差异问题。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说明。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现代汉语史;教材
在对外汉语教学所用的教材中,特别是高级阶段的教材中,现代文作品占了一定的比例。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现代”,是与一般所说的“当代”相对而言的。这当然不是我们的发明,比如以下我们将要讨论的《高级汉语教程》1的《说明》中,就这样写道:“本书所选的课文以现当代的散文、短篇小说为主,也选用少量的话剧、杂文、古代白话小说等。在内容方面,反映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主,也适当地选入一部分影响较大的传统名篇……”
这里的现代当代,显然是按文学上的划分来说的。按文学上的分期,当代是指建国以后,而现代,则是指“五四”后到建国前的这一段时间。所以,我们所说的现代文,就是指那个时期的作品。
在《高级汉语教程》上册所选的10篇正课文中,属于现代文范围的有以下3篇:朱自清的《背影》(作于1925年)、鲁迅的《药》(作于1919年)和曹禺的《日出》(发表于1935年),占总数的30%;另外,在10篇阅读课文中,也有鲁迅的《藤野先生》(作于1924年)和茅盾的《公债买卖》(发表于1933年),占总数的20%。二者合一,则本册中现代文的数量占整个课文的25%。
那么,为什么要区分现代文和“当代文”,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除去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不同外,二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而这一点,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充分的注意。
笔者曾经提出“现代汉语史”的概念,而它的前身是“现代汉语历史发展研究”。2我们把现代汉语史定义为,以现代汉语的历史发展演变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汉语的一个分支学科。3
用现代汉语史的观点来看现代文和“当代文”的语言,我们就会发现,二者的差异是相当明显的,如果说,“当代文”的语言与今天我们所用的语言有相当的一致性的话,那么,现代文中所用的语言则与今天有了比较大的差异。
以下,我们就以《背影》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背影》一文中与现在语言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字形差异
如,“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按,此句中的“那”音nǎ,义同“哪”,今字形作“哪”。
类似的再如“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惟”今通常用“唯”,“利害”今通作“厉害”。
2.音节差异
如,“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路,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按,此句中的“须”义同“必须”,现在只作“必须”,不再单用。
类似的再如“他嘱我路上小心”,“嘱”今通常只作“嘱咐”。
3.词义差异
这方面的差异最大,也最多,并且有的还伴有用法的差异,为了有条理一些,我们按词类分别举例说明。
(1)名词差异
如前边出现过的“少年”,今常“少年儿童”连用,按《现代汉语词典》,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以及这一年龄段的人,而这里用的基本是古义,指“青年男子”,这一义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用〈书〉(书面语)标出。
(2)动词差异
如,“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按,“料理”《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办理、处理”,通常只带指事宾语,如“料理后事”,而在此例中却义同“照顾”,所以才带了指人的代词“自己”。此外,上边引例中的“支持”,今天通常用“支撑(勉强维持)”来表达。
(3)介词差异
如,“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按,此句中的“为了”义同“因为”,是表示原因而不是表示目的的。类似的用例在早期现代汉语中比较多见,例如“为了山的陪衬,船们显得庞大一些”(萧军)。《现代汉语词典》此条下给出了一个“注意”:“表示原因,一般用‘因为’不用‘为了’”。再如“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此句中的“将”表示工具而不表示处置。
(4)副词差异
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
按,现在的“不”在否定动词或形容词时经常含有[+主观]的语义特征,如“不说”“不来”“不好”等,都含有一种自主或主观的意味,而此例中的“不” 却无此义,它义同“未”,即“没有”。这一点,通过本文中的另外一个例子可以看得更清楚:“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此处的“不见”显然不是“不想见、不要见”,而是“没有见”。
(5)助词差异
例如,“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
按,现在用动态助词“着”的地方,在早期的现代汉语中经常用“了”,这句话就是一例,相同的例子再如:“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鲁迅)。
4.昔有今无
我们指的是在现代文中有,而今天已经不再使用的某些词语,这一现象也比较多见。例如,“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按,此例中的“行”意义大致同于今之“行贿”的“行”,但是这个意义的“行”现在已经不是词(不能单独使用),而只是一个语素了。再比如,“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此例中的“尚”义同“还”,这是文言中的意义,现在只保留在个别文言遗存的形式中,如“为时尚早”“尚待研究”等。
除上述几点外,其他的差异还有一些,比如“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其中的“触他之怒”就不是现在的表达方式;“我北来后,他写一信给我”,“北来”也不是现在的语序和表达方式,而数词“一”后不用量词的形式,在当时也比较多见。
以上我们谈到的各个“差异点”,在《高级汉语教程》该篇课文下的注释、词义辨析、词语例释及练习中均没有作任何说明,并且,笔者通过自己的观察以及向任课教师了解,这样的内容也并没有引起大多数教师的重视,并且在讲课中反映出来。由此可见,我们前边提到的人们对现代与当代的语言差异还没有引起充分的注意这一点并非无根游谈。
我们认为,对于语言教学而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文讲读目的有二:一是学习语言及表达,二是向学习者提供可以模仿的范文。对于很多现代文而言(特别是写作时间较早者),前一个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减弱,因为它们已经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当代的语言现实了,也就是说,在这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汉语已经发生了多方面的、比较明显的变化,现代的语言和当代的语言已经有了一定的距离。由这一点所决定,现代文的第二个功能也应该打一个不小的折扣,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确实发现了一些留学生的作文及口头表达失误或不当之处,与此有直接的联系。
我们提出上述问题,并不是说现代文不能入选对外汉语教材,作为名家名篇,它们自然有入选的理由,我们主要是提醒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人们,在讲授现代文时,一定要有历史的观念,应当把涉及到现代与当代语言差异的内容作为讲授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并且要特别提醒学生明白和接受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这一观念和事实,从而有效地杜绝不正确的模仿和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