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形式动词“加以”三题

【摘 要】 在现代汉语中 “加以” 是一个形式动词。“加以” 的受事者及其相关问题 “加以” 的使用和组合情况 “加以” 与另一个形式动词 “进行” 的比较 给形式动词 “加以” 的研究留下了一定的活动空间。

【关键词】 形式动词;语法功能;语义特点

“加以” 是一个使用频率不低的形式动词。关于它的研究,既没有全面的展开,也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和深度。这样,就给我们的研究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以下三个问题,就是我们考察和研究的结果。

一、关于受事者及相关的问题

周刚在《“加以”补议》中说:“由于受 ‘加以’ 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点的制约,‘加以’ 的动词宾语的受事必须放在 ‘加以+动词’ 的前边同 ‘加以’ 共现。”1接下来,周文中列举了 “这个必有成分” 的几种表现形式:1.受事成分由介词引出,格式是 “ (介+名) + (加以+动)”,常见的形式有:A.由“把” “将” 等引出,如 “并把它加以推广”;B.由 “对” “对于” 等引出,如 “对重要问题要加以论断”;C.由 “就” 等引出,如 “就每个字的意义去加以解释”;D.由 “关于” 等引出,如 “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应当着重地加以研究”;E.由 “从……上” 和 “在……方面” 等引出,如 “从思想作风上加以整顿”。2.“加以” 的动词宾语的受事是 “加以” 前边一个述宾结构的宾语,格式是 “(动+名) + (加以+动)”,如 “找出失误的地方加以改正”。3.受事成分是整个句子的主语,格式是 “名 (主语) + [助动/副+ (加以+动)]”,如 “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对于上述结论,我们有以下的补充意见:

第一,在上述各种形式之外,还有由介词引出受事成分的用例,如:(1) 刘心武 《5∙19长镜头》:“又伴随着连爱人、子女的思想也不能加以划一的痛苦感……这一切搅和在一起,起着化学反应,使他生理上血压升高,心理上失去平衡,感情上一触即发。” (2) 余秋雨 《一个王朝的背影》:“吕留良这样著书立说的人,连前朝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赫赫盛德都加以隐匿和诬蔑,实在是不顾民生国运只泄私愤了。”(3) 《中国古代文化史》:“早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不少关于动植物的名称,根据这些字形的特征来加以考察……” (4) 《倒序现代汉语词典》:“用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目的在于确定原文的真相。” 还有受事成分是宾语或主语以外的其他成分的用例,受事者分别是中心语、前句宾语中的定语、小句中的主语和后句中的介词宾语,如:(5) 老舍 《创造病》:“为穿这件新大衣,他想到浑身上下应该加以修饰的地方。” (6) 《儿童的心理世界》:“乙组是受训斥组,主试宣布儿童的名字并加以训斥。” (7) 《京华闻见录》:“我早已见他在游览长城的外国人中周旋,以为他是陪同翻译,未格外加以注意。” (8) 《京华闻见录》:“我厂委派了一位编辑副主任和我这位编辑加以扶植,对你可谓另眼看待矣!”

第二,周文把受事看作必有的成分,并且在句子中必须与 “加以+动词” 共现,也不尽然。如果从意念上说,受事是必有的成分;但是在形式上,它却可以不出现。例如: (9) 刘心武 《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难道不可以表面上送往养生堂,表面上托付给有瓜葛的不引人注意的、处于权力斗争漩涡之外的如营缮郎之类的小官吏去抱养,而实际上却在大家庭的隐蔽角落加以收留、教养,待到时来运转时,再予曝光吗?” 词典的释义中,经常不出现受事者。例如:(10) 《倒序现代汉语词典》:“ 【治本】从根本上加以处理。” (11) 《倒序现代汉语词典》:“ 【裁处】考虑决定并加以处理。” 有时,受事成分并不特别明确。例如:(12) 沈从文 《悼靳以》:“靳以由于日益和进步思想接近,思想感情逐渐起了变化,日益靠近党,而且在作品中加以反映。” --此例中 “反映” 的对象亦即受事似乎并不明确,如果一定要找的话,大概文中提到的 “思想感情逐渐起了变化,日益靠近党” 与此有关。(13) 老舍 《离婚》:“媒人的天平不准是离婚的主因,所以打算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必须从新用他的天平估量一回,细细加以分析。” --此例中的受事也未说明,可能是隐含着的,即 “用他的天平估量” 的某一或某些结果。

第三,周文中列出的格式,都比较简单。实际上,有相当数量的用例是比较复杂的复句;特别是当受事者是全句主语时,句子一般都是比较复杂的形式。例如:(14) 《邓小平文选》第3卷:“对于这个问题以及同类的纠纷,后来我们提出了一种设想,就是可否采用共同开发的办法加以解决。”--介词结构与本句之间有另外的句子隔开。(15)《中国古代文化史》: “痘,也是一种传染病,古人畏惧,遂加以神化。”(16) 《中国古代文化史》:“节日可以根据许多宽泛的标准加以界定。” (17) 刘心武 《七舅舅》:“但是那位共产党员后来被共产党本身宣布为 ‘托洛茨基派分子’,加以开除,不知所终。”以上三例,大致可以代表这类句子的常见形式,即“加以……”带各种修饰限定语、主谓谓语句和复句,在这样的句子中,受事者都是作为话题出现的。以下一例中包含了上述的两种形式,即 “对……” 和主语:(18) 《朱自清与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无论对中国的文化传统还是西方新文化,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民粹主义,朱自清都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加以吸取。” 如果是比较简单的形式,即中间没有别的成分隔开,大量句子是很难成立的。例如:(19) 邓贤 《大国之魂》:“如果把他们组织起来,加以严格训练,再发给他们最好的武器,吃营养丰富的食品,那么他们将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军人。” (∗如果把他们加以严格训练) (20) 《“为人类工作” -马克思的生平》:“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正确的理论加以阐明和发挥)

我们在160 余万字的语料库中共检索到504个 “加以”,下面的表1可以说明 “加以” 的受事者的各种形式及其分布情况。

表1 “加以” 受事者的形式及其分布表

形式 介 词 结 构 全句 主语 全句 宾语 未出现 其他 成分
把/将 对(于) 关于 从/在
用例 86 100 8 2 7

表1中的 “其他” 指周文所列5种介词结构以外的其他形式,“其他成分” 指周文所列受事者作为全句主语和前一述宾结构宾语以外的其他位置上的用例。上述各种形式中,用 “把/将” 和 “对 (于)” 引出受事者的形式最为接近,关系也最为密切。大多数用 “把/将” 引出受事者的句子都可以变换成 “对(于)” 字句。例如:(21) 《实用软件工程》:“我们还可以按错误的性质和范围,把出现错误的情况加以区分。” (对出现错误的情况加以区分) (22) 老舍 《兔》:“在夸奖的言词中,他顺手儿把当时最有名的旦角加以极厉害的攻击。” (对当时最有名的旦角加以极厉害的攻击) 不能变换成 “对” 字句的,通常是比较复杂的 “把” 字句。例如:(23) 刘心武 《七舅舅》:“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把他移植为县里第一个党支部的第一任书记加以记录。” 此例中,“把他” 管辖连谓结构中的两个谓语,如果换成 “对”,可以与第二个谓语“加以记录” 相配,但却无法与第一个谓语 “移植为……” 组合,所以,此例不能变换。类似的比较复杂的 “把” 字名相当常见,所以,不能变换的用例比较多。由于种种原因,“对 (于)” 句要变换成 “把” 字句大都比较困难。例如:(24) 《中国古代文化史》:“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国古代亦已有较深刻的认识,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应用。” 此例中 “对……” 位于句首,而 “把” 及其宾语通常不能出现在这一位置,它一般只能位于主语后。(25) 《中国古代文化史》:“周成王时又继续对同姓亲属加以分封”。“把” 字句中的谓语动词不能是 “光杆动词”,主要是出于表意的需要,因为句中的谓语动词不能是无界的,至少也要有一个表示完成或祈使的 “了” (如 “把饭吃了”)。更多的时候,“把” 字句除了表示处置外,还要同时交代由此造成的某一结果、达到的某种程度,或动作进行时的相关情态及伴随情况等;在形式上就是谓语动词通常要带上状语、宾语或补语,所以,“把” 字句的谓语部分通常都比较复杂。以 “分封” 为例:

∗ 把 同姓亲属分封--把同姓亲属全部分封--把同姓亲属分封到各地--把同姓亲属分封了个遍--把同姓亲属分封为诸侯

此例不能变换成 “把” 字句,原因就在于 “加以分封” 是无界的,它不能满足构成 “把” 字句的必备语义条件。如果用于未然,且出于法律、科技及社科等书面语体中,“把” 字句似乎就不受这一点的限制。上文所举第 (18) 例,就是如此。再如:(26) 《儿童的心理世界》:“然后把这力用的日常概念加以推广。”也有极少数用于已然的例子:(27) 《中国古代文化史》:“它把先秦时期主张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早期盖天说加以改造。” (28) 《中国古代文化史》:“据 《初学记》引 《大戴礼》说,对于那些没能很好地贡献人才的诸侯,要加以惩罚。” 把字句多用于已然,如果要用于未然,则表示未然的词语 (此例中是能愿动词 “要”) 通常要放在 “把” 前。这当然也是有道理的:“把” 字句是表示处置的,而 “把” 本身也成了一个处置的标志,有了它,一定就有一个处置的动作行为,并且这个动作行为往往都是已经完成或发生了的,所以,只能说 “要把书写完”,不能说 “把书要写完”。再如:(29) 《诗人的两翼》:“你说你对我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中的一段话感兴趣,希望我能加以解释。” 此句与例 (23) 非常相似:“对……” 也管辖两句话,即与两句话中的谓语都能搭配,而如果换成 “把”,就只能与后一句搭配 (即没有 “把……感兴趣” 的形式),因此,这句话就无法变换成 “把” 字句,这种情况也比较多见。

综上所述,就是 “对 (于)” 句的使用范围远比 “把” 字句广泛,因为前者所受到的限制远比后者少;所以,前者的用例要多于后者,并且后者大多数都可以变换为前者。不过,作为处置类的虚义动词,“加以” 与 “把” 字句的语义取向高度一致,所以,用 “把” 的 “加以” 句也为数不少,只不过大多数都取例(23) 那样的比较复杂的形式。

二、“加以”的使用和组合情况

“加以” 是一个 “纯度” 相当高的书面语词,下面的表2可以证明这一点:

表2 “加以” 使用频率统计

语体或文体 语料字数 (万) 用例数 词频 (%)
口 语 41 0 0.00000
文学 130 8 0.00062
社科 136 145 0.01062
科技 166 135 0.00811
法律 52 38 0.00719

“加以” 是一个 “粘宾动词”,它的必有成分是宾语。“加以+宾” 的可有成分是主语和状语,它的主语以受事主语为多,施事主语比较少。“加以” 不能紧挨着主语,二者之间总要有各种成分隔开,如状语、其他谓语等。例如:(1) 《儿童的心理世界》:“这说明遗传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一定的环境因素加以控制和改变。” (2) 《中国古代文化史》:“大约在晚唐时,军事家从炼丹家手中得到了配制火药的方法,并在军事上加以应用。”

“加以+宾” 带状语的用例比较多,其中最常见的状语是介词结构,如前所述,大量的各类介词结构是引进受事者的,但是也有一些是引介工具或手段、处所及施事者等的。例如:(3) 《中国古代文化史》:“对于彗星运行路线……都用生动而又简洁的文字加以描绘。” (4) 《中国古代文化史》:“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国古代亦已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应用。” (5) 老舍 《四世同堂·饥荒》:“他请求外婆与太太帮他的忙,把收进的东西该洗刷的由她们加以洗刷,该缝补的缝补齐整。”

其他类的状语不太多,方式副词相对多一些,如:逐步、分别、及时、单独、尽快、及时、故意、不断、严格,等等。另外,稍多一些的,有能愿动词,如:要、可以、应当;否定副词,如:不、不必;某些形容词,如:自觉、努力;以及固定词组,如:进一步、兴高采烈、因地制宜、一本正经、真心实意通常必须带上 “地” 才能做状语。

“加以” 不能带的成分是补语,另外也不能带 “了、着、过” 等动态助词,这一点是绝对没有例外的。这一情况在动词中是相当独特的,这说明,“加以” 是非常 “单纯” 的动词,是虚化得最彻底的动词,它只施与某一动作行为,而绝不涉及动作行为的结果、情态、趋向、量以及可能与否等,因此自然也就不能带表示这些相关内容的补语了。

三、“加以”与“进行”的比较

“进行” 是最典型的 “做” 义类形式动词,而 “加以” 则是最典型的 “处置” 义类形式动词,因此比较二者的异同是十分必要、十分有意义的。

“加以” 与 “进行” 的关系相当密切。例如:(1) 《企业环境管理》:“为此,‘要点’ 中首先规定各类工业固体废物都要因地制宜地加以综合利用或进行无害化处理。” (2) 《实用软件工程》:“软件在投入运行以后,由于发现错误,为适应运行环境或是需要对其功能加以扩充,都需要对软件进行修改。” 此二例中“加以” 与 “进行” 互文;也可以颠倒过来,说成 “进行综合利用或加以无害化处理” “对其功能进行扩充,对软件加以修改”。所以,我们看到有大量的 “加以” 句都可以变换成 “进行” 句。例如:(3) 汪曾祺 《八千岁》:“染得了,还要由一个师傅双脚分叉,站在一个U 字形的石碾上,来回晃动,加以碾砑然后摊在河边空场上晾干。” (4) 《中国古代文化史》:“至今未见确切纪年的隋代度量衡器,唯有根据 《隋书·律历志》加以论证。” 同样,也有许多 “进行” 句可以变换为 “加以” 句。例如:(5) 《儿童的心理世界》:“然后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6) 《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大学生往往把与自我不一致的经验进行歪曲。”

但是,“加以” 和 “进行” 毕竟分属于两类不同意义的虚义动词,二者的差异也是相当明显的:

1. 语义差异

“加以” 是 “施加某一动作、行为”,而 “进行” 则是 “从事某一活动”,二者的语义重心或侧重点明显不同。“进行” 基本上是单向的,它的语义指向它所带的宾语;而 “加以” 则是双向的它的语义同时指向宾语及受事者。在 “加以” 句中,或隐或显的受事者是一个必备的要素,而在 “进行”句中,受事者则是可有可无的。以下的“进行”句不能变换成“加以”句,原因就在这里。例如:(7)《邓小平文选》第3卷:“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 (8) 《表弟》:“每个人都似乎忽然意识到了,坐在这里听一通有讲演癖的人进行辩论,是一件很乏味的事。” 二者的另一个语义差别是:“加以” 的 “施加” 义更具主观性和目的性,语义较重,大多有强调的意味和色彩;而这一点,在使用 “进行” 时就不那么明显。我们来看以下的用例:(9) 《邓小平文选》第3卷:“巴黎七国首脑会议要制裁中国,这意味着他们自认为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对不听他们话的国家和人民进行制裁。” 如果把此例改为 “可以对不听他们话的国家和人民加以制裁”,语义就重了许多。

2. 用法差异

“加以” 和 “进行” 在用法上还有很多差异,“进行” 的使用范围远比 “加以” 大。“进行” 有及物性用法和不及物性用法,而 “加以” 只有及物动词用法;在及物性用法中,“进行” 可以带的宾语有动词性、名词性和中间性的,而 “加以” 只能带动词性的和少量中间性的宾语,不能带名词性宾语。后者的使用范围要比前者小许多,用例数也要少许多 (不到前者的七分之一)。“进行” 在句中的位置比 “加以” 灵活。“加以” 是粘着定位词,它在句中只能做述语,且前边必须有其他的成分。相比之下“进行” 在这方面的限制要小得多,因此,以下的句子就无法变换:(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进行搜查,必须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 “加以” 不能位于句首,通常是因为它的前边必须交代受事者等。上文提到,“进行” 句中的中间性宾语比 “加以” 句中的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者有一种倾向:凡是能做宾语修饰语、构成中间性宾语的,就不做状语;而后者相反,凡是能做状语的,就不做宾语修饰语。以下两组用例恰好形成了对比:(11A) 《技术贸易实务》:“本章即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一讨论。”(一一进行讨论) (11B) 《火葬》:“对每个人的化装,他也一一的加以矫正。” (∗加以一一的矫正) (12A)《文学长短录》: “也是根据这些年来的经验教训,对这些原则进行了重新的审查。” (重新进行了审查)(12B) 《柏慧》:“如果一个人 ‘不称职’ 票超过了半数,就将对其 ‘重新加以考虑’。” (∗加以重新考虑)再看以下一例:(13) 《诗人的两翼》:“我们要能够在直接感受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加以分析。” 此例不能变换成 “再加以进一步 (的) 分析”,但是可以变换成 “再进行进一步 (的) 分析”。上述情况表明,“加以”与动词宾语的结合比 “进行” 更加紧密,而这也是有表达上的依据和理由的:“加以” 表示施加某一动作行为,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动作行为上;如果动词加上别的修饰语,就会使这一点受到削弱。

3. 动词性宾语的差异

“加以” 与 “进行” 都可以带动词性宾语,但所带的宾语不尽相同。首先“加以” 的宾语除了几个词根是双音节词的 “化” 尾词 (如:定量化、拟人化、理想化) 外,都是及物动词;而 “进行” 的动词宾语中,则有相当一部分不及物动词。例如:伴奏、排版、占卜、交际、编码、自救、劳作、把关、订货、投票、自卫、抗争、比赛、交配、答辩,等等。这些动词都不能做 “加以” 的宾语。其次,“加以” 的宾语通常是处置性的,大致是那些可以用于 “把” 字句中的动词;而 “进行” 的宾语则没有这样的限制,如 “伴奏” 之类就不是处置性的。另外,有许多及物动词也不是处置性的,它们也可以用于 “进行” 句中而不能用于 “加以” 句中,例如:创作、煽动、参与、消费、祭祀、占验、呼吸、宣布、广播、应付、采访、贿赂、经营、救助、选举、回忆,等等。此外,二者的动词性宾语在语义特征上还有两点差异:一是 “进行” 的动词宾语通常不能是表示心理活动或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动作行为的;而“加以” 的宾语则没有这样的限制,下列用例不能变换成 “进行” 句:(14) 《中国古代文化史》:“由于那些山峰 ‘高与天接’,古人就把它想象成天地相通的道路而加以崇拜。” (15) 《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这种人的情绪反应浓厚而强烈,行为做作、夸张,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关心,常把自己的感觉和情感加以夸大。” (16) 沈从文 《禁书问题》:“政府既从不知道对这种人加以关切,商人因书业萧条,又对他们待遇吝啬。” (17) 宋云彬 《杂谈》:“这是不是应该为 ‘小德出入可也’ 而加以原谅呢?” 诸如重视、保证、强迫、注意、戒备、原宥、认识、领悟、宽容、肯定、重视、歧视等动词都属于此类。二是 “进行” 有[+持续] 义,而 “加以” 没有这样的特征。如前所述,“进行” 本身有持续义,它所带的动词宾语有持续义,整个句子所叙述的事件或过程有持续性;而 “加以” 则不然,“加以” 句以表示 “未然” 为主,当然不会 “持续” 了。下列用例也都因其没有 “持续” 性而不能变换成 “进行” 句:(18) 《实用软件工程》:“各个阶段和步骤都安排了复审,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不使其影响后面的工作。” (19) 钱锺书 《写在人生边上》:“所以我们看了 《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20) 刘心武 《公共汽车咏叹调》:“为什么汽车公司不对夏小丽这样的司、售员采取严厉措施比如说,他们屡教不改,便加以开除?” 诸如制止、吸取、理解、实现、保证、强迫、剥夺、破坏、纠正、克服、消灭、改变、隐瞒、拒绝、开除、忽略、没收、反对、提高、固定、改正、否定、改善等动词,都表示短暂或瞬间完成的动作行为,也都不能做 “进行” 的宾语。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


  1. 周刚.“加以” 补议 [J]∙汉语学习, 1985, (3):1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