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汉语的当代变迁与对外汉语教学

摘 要: 这里列举了现代汉语几个主要的词类用法在当代的发展变化, 提出了面对汉语的这一当代变迁, 对外汉语教师肯定会遇到的两个问题, 以及解决相关问题的四个入手点。

关键词: 汉语;当代;变迁;对外汉语教学

进入新时期以来, 现代汉语(也有不少人称为当代汉语)发生了多方面的、明显的变化, 这一情况, 对对外汉语的教学和研究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和重视。

以下, 就有关的问题谈一谈我们的看法。

我们先来简单地看一下现代汉语在当代发生了哪些主要的变化。

最能代表汉语的当代变迁的, 是语法方面的发展变化, 所以, 我们就以语法为例, 来谈这一问题。

绝大多数的新语法现象都与某一词类的词的变性使用或超范围使用相关, 所以我们主要以词类为纲, 对比较常见的新语法现象举例说明。(本文例句主要选自于《当代》、《收获》、《十月》、《中国作家》等刊物中的作品。)

1. 动词

(1) 不及物动词扩大使用范围

即原本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带宾语使用, 例如:

  1. 女人和老木厮守了半年天鹅湖。

  2. 不准顶撞用户, 不准吆喝用户。

(2) 动宾词组扩大使用范围

即动宾词组带上了宾语, 例如:

  1. 先后创刊了《清议报》《新民丛报》和《新小说》。

  2. 实实在在让利广大消费者。

(3) 用同名词

即动词和动词性词组与一般的名词一样, 在句子中做主语、宾语等。

  1. 这天我在家的活计就是撕相片和整理仇恨。

  2. 一代又一代的兵荒马乱构成了中国人心中的历史。

2. 名词

(1) 做状语

  1. 孙孝成从四海的伤腿上揭下了第五帖龙凤膏, 清水洗过伤腿又贴上了第六帖。

  2. 霜打过的五花草, 草杆硬, 一趟打过去, 刃就钝了, 腰里摸出磨石当几下。

(2) 用同形容词

这种形式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 例如:

  1. 他是非常细节、事事上手的人。

  2. (她)眼神僵在场地中央做沉思状, 很知识女性的样子。

(3) 做补语

即处所名词(含地名、国名等)不借助介词而直接做处所补语。例如:

  1. 宋朝末年出生福建蒲田的林默娘, “生而神异, 有殊相……”

  2. 著名诗人李季及夫人李小为那时很可能正挂职玉门。

3. 形容词

(1) 带宾语

形容词带宾语的用例以前也有一些, 如“宽大俘虏”“疏远他”等, 但新时期里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十宾”形式。例如:

  1. 她多么渴望有一个男人来亲热她。

  2. 女子的身边便多了把水壶, 身旁还常放着几个鲜着绿叶的桃子。

(2) 用同名词

即像名词一样做宾语、主语等, 例如:

  1. 现在我们还有那么多问题, 还有很多丑陋, 但不管怎么说, 是在向前走。

  2. 那些灰黄色的人脸被映出了一种深远的明亮, 一种朦朦胧胧的坚硬, 那坚硬, 绷出了一种鲜艳而又冷然的生动, 那生动里似乎聚集着一股巨大的力量。

(3) 重叠

与形容词重叠形式相关的新现象有二, 一是可重叠的形容词数量大增, 因而出现了许多新的重叠形式;二是以前通常只能重叠使用的形式现在也不那么严格了。前者不须举例, 后者的例子如:

  1. 一股无名的乱糟在四海心中久久不肯散去。

  2. 大街上空空荡荡的, 我十分怜惜它, 我暗自决定, 要好好地消受这份空荡。

4. 副词

(1) 程度副词修饰动词

按程度副词使用的规则, 它通常不能修饰形容词和心理动词以外的其他动词, 但时下这样的用例也时能见到, 例如:

  1. 书面语对口语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不能同口语过于脱节。

  2. 听见母亲哭, 决心更动摇, 才明白我其实一点儿也不想走。

(2) 程度副词修饰名词

这是前边提到的名词用同形容词的最典型的格式, 例如:

  1. 西方人更科学, 东方人更情感。

  2. 汉莎啤酒, 很德国, 很德国 (德国汉莎啤酒广告词)

(3) 其他副词修饰名词

程度副词以外的其他副词也有一些可以修饰名词, 目前用得很多的如“永远”(如“永远的王洛宾”)、“完全”(如“完全名单”)等, 其他的用例再如:

  1. 到维也纳中央墓地去参谒音乐家是埋在心中一直的愿望。

  2. 这位曾经的刘总摇摇手, 假笑着, 没说什么, 倒背着手走了。

5. 其他

除上述各种现象外, 词类方面的发展变化还有一些, 以下再列举若干用例。

(1) 人称代词带修饰语

  1. 走进平凡的我, 创造非凡的你。

  2. 直到今天, 呆在韶关监狱里, 要度过漫长刑期的她还是说喜欢广州。

(2) 词缀“们”扩大使用范围

即“们”用于人以外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物。

  1. 如果不是她竭力克制, 想法们一定会从她嘴巴里脱口而出。

  2. (他们)把所有的草都拔干净, 前脚拔了后脚跟着长出来, 草们配合着革命者不断地生长, 来折磨反革命者。

(3) 结构助词“的”扩大使用范围

即“的”部分地取代了“地”(很多)和“得”(相对少一些)。例如:

  1. 当他们一个个严肃的、老老实实地坐在电视机前时……

  2. 你可以去长安之郊, 看看你的学生, 太子于单。听说他最近病的不轻呢!

词类以外, 其他新语法现象还有不少, 如超常的搭配形式, 句子成分间语义关系的拓展, 对传统“规范”有所突破的句子形式, 等等。

面对上述各种新的语法现象, 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很容易遇到以下两个问题:

1. 新语言现象是否规范的问题

上述各种现象, 几乎都是各种传统的“规范”中所没有的(最简单的表现就是各类语法书中差不多都没有谈到类似的现象), 而汉语教学, 当然应该教授规范的内容。如此说来, 上述现象就应该排除在对外汉语教学之外了。但是, 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现在, 人们对规范的认识, 比以前大大地加深了, 比如, 对语言是发展的, 所以规范也应当是发展的这一点, 就达成了共识。既然如此,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就不可能完全避开汉语的当代变迁这一问题了。

2. 如何认识和分析新语言现象

比如新词语, 它们的准确含义和使用范围;新语法现象, 它们与传统的形式或用法区别何在, 本身有哪些特点, 使用上有哪些条件和限制, 怎样对它们进行“定性”的分析, 等等, 都非常值得探究, 否则的话, 对这些都茫茫然, 那么自己在遇到这些问题或学生问到这些问题时, 就很难做到胸有成竹, 或者是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

那么,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 如何面对和处理与汉语的当代变迁相关的问题呢? 我们认为, 作为一名教师,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知其然

即作为一名语言教师, 不能无视汉语的当代变迁, 相反, 应该密切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包括变化的语言事实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等。并且, 对汉语当代变迁的了解和把握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或很浅的层次, 而应该尽可能地全面和深入。

(2) 知其所以然

首先, 应该从语言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的高度来认识汉语的当代变迁;然后, 当面对某一或某些具体的语言变化现象时, 应该明了它们与传统的现象相比, 到底发生了哪些或什么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等等。

(3) 既不强调, 也不回避

不强调是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没有必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详细地介绍和说明与汉语的当代变迁有关的问题, 因为这种性质的教学, 毕竟要更多地考虑到语言的稳定性和规范性等, 而新语言现象无疑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不回避则是指当授课中遇到或学生问到相关的问题时, 应该作出理性和客观的回答, 以使学生尽可能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4) 明其具有不可类推性

这一点, 是相当重要的, 因为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是汉语水平普遍不高, 甚至还比较低的外国人, 他们学习汉语, 往往容易类推, 而这种类推经常是不正确的。比如, 看到了“挑战自我”、“服务社会”后, 就有可能类推出“照相我”、“理发他”等。所以, 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讲清楚, 许多新的语言现象是不具有类推性的, 因此不可以类推使用。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