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当代汉语中的“比N还N”式

这里的 N 代表名词,所谓“比 N 还 N”式,就是指“比党员还党员”这样的形式,我们之所以不称之为“句”,而称为“式”,主要是因为这种形式通常不单独成句,一般只做句中的某一成分。

一、“比 N 还 N”式的语法功能

1. 做谓语

这样的用例最多,例如:

(1) 但他那股坚定——依我看,比共产党员还共产党员哩。

(2) 毛先生比贫农还贫农嘞。

(3) 齐艳嗔怪道:你比主任还主任呀。

(4) 多少年后大家一说当年的李德林那可是个好干部,比白求恩还白求恩,那不就流芳千古了吗?

(5) 再说这呼声甚高,可惜至今还是“丫环挂钥匙——当家不做主”,比橡皮图章还橡皮图章。

(6) 村长唐培基和这户人家是不出五服的本家,可是互不往来,比外人还外人。

(7) 明面上,贪官比正人君子还正人君子,可暗地里,贪官什么坏事不干?

(8) “伙食团”主副食花样多达三十多种,真是比共产主义还共产主义,赛过天堂里的天堂。

除了用“还”之外,另有用“还要”“更”“更加”等的用例,它们在程度上比用“还”的更进了一步。例如:

(9) (他)看上比真正的商贾还要商贾。

(10) (他)比电视上演的清官还要清官。

(11) 等到再向上边要这样款项那样款项时,又把自己说得遭了什么灾,多少人是困难户,缺这没那,比旧社会还要旧社会。

(12) 这真是从天而降,比梦境还要梦境了。

(13) 惩罚邪恶的手法比邪恶更邪恶,滥杀无辜简直像割韭菜一样轻松。

按,比照其他用例,我们认为此例中“更”后的“邪恶”与另外两个一样,都是用为名词的。

(14) (他们)比上海人更上海人。

(15) 高尔基似乎不是贵族,他的出身好像比一般的贫民更加贫民。

以上用例中,后一个 N 都是重复前一个 N 或它的中心语的,而以下的用例中,后一个 N 则是在前一个 N 的基础上有所省略,例如:

(16) 他唱念做打,比北京人还更北京。

(17) 他的思想、意识比中国人还中国。

按,以上两例可以与例(13)相比,实际上它们是完全相同的。

2. 做定语

这样的用例相对少一些,例如:

(18) (这)是个比小旅馆还小旅馆的暗娼窝子。

(19) 这家伙干过比侦察兵还侦察兵的突击队,身体棒极了。

(20) 抄下这段昏话,立此存照,奇文共赏而已。假如辨诬一番,不啻抬举了这种“文革”培养出来的比奴才更奴才的奴才,比帮闲更帮闲的帮闲,比帮凶更帮凶的帮凶。

(21) 再不重用、不提拔这种左了又左,比左还左的人。

(22) 后来马俊仁兴奋地说,这是比世界级还世界级的比赛。

(23) (老康)以比专家还专家权威的口气滔滔不绝。

(24) 肉王——指蓝十四是比破鞋更破鞋,比婊子更婊子的女人。

(25) 祖父偃慢慢发现,董老夫子哪儿是大儒,简直是个比邹衍还要邹衍的阴阳家!

二、对“比 N 还 N”式的认识

1. 表意

几乎所有的这类用例都可以按“比 N 还像 N”来理解,而实际上,这种形式表示的是比 N 更 N 的特点、比 N 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样的意思。比如例(1) 中的“比共产党员还共产党员”就是“比共产党员还像共产党员”,也就是说,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更好,言行举止更突出地反映了党员的特点,或者说,比一般的党员更典型、更突出。

所有的“比 N 还 N”式用例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夸饰意味,因而,用这一形式可以比较突出地表现某些特征或情状等,就性质而言,它们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性词组。

此外,有些用例还含有比较明显的附加意义:讽刺、挖苦,甚至于指斥,比如例(3)、(5)。不过,随着这种形式用例的增多,其用法及表意等也得到了拓展,因此,除了含有上述附加意义的用例外,用于中性的客观描述和带有褒扬色彩的评价等的用例也有不少。

2. N 的性质

绝大多数的 N 都是指人的名词,指事物的 N 比较少。

就指人的名词而言,并不是随便哪一个名词都可以充当 N,只有那些具有“类型化”特征,或者是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以及社会交际中被赋予了某些特定的、公认的涵义的名词,才有资格充当 N。比如“商贾”(小说中指的是旧时代的商人),他们在衣着打扮、神情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基本上可以归纳出共同的特点,并且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模式,甚至于一提到商人,眼前大致就会出现一个典型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说“比商贾还要商贾”,自然就十分容易理解了。其他的像“共产党员”“帮凶”“清官”等,莫不如此。

另外,有一些专有名词也可以进入这种形式中,比如“邹衍”等。其实,这与前边的分析并不矛盾,因为这里的“邹衍”(中国古代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已经不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类人(即阴阳家)的代称,这样,它实际上就与“商贾”等的表意特点和性质是一样的了。

3. 使用情况

“比 N 还 N”式主要用于口语中,并且主要用于比较轻松或随便的交际场合,在正式、严肃的场合则极少使用。在书面语中,则多见于文学作品的人物对话中(这实际上仍然是反映口语的),很少见于政论性及新闻类文体中。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