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流行在大陆词语中的“港台来客”

[摘要] 随着港台与大陆往来的频繁,港台词语也大量涌进大陆,使大陆词语产生了某些细微变化。

[关键词] 港台词语;大陆词语

由题目看,本文讨论的已经不是什么新问题因为关于大陆词语对港台词语的吸收,或者说港台词语对大陆词语的影响,很多人都已经谈过了。但是,我们却还不能说,这方面的所有问题都已谈深谈透,再无讨论的必要了。本文就打算换一个角度,看看港台词语进人大陆后,给大陆词语及其使用带来了哪些变化。

大概言之,在港台词语的影响和冲击下,大陆词语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八点:

1、增加新词语

这种情况最多,人们首先注意到谈论得比较多的,也是此类。这样的例子简直是太多了,除他人所举外,以下再信手指来几例:

(1)达尔文古典生物“进化”的理论太过简单浮浅了。(《永恒的谜底》,《人民文学》1996.12)

(2)至于居室的内外装修,室内设施档次,以及对艺术品的收藏等细枝末节的考量,更在其中。(《光明日报》1997.3.30.7.)

(3)央行八管齐下力推国企改革(《中华工商时报》 1997.4.8.1.)

(4)疯狂“飙车族”——一个问题少年的犯罪历程(《新民晚报》1999.8.2.10.A9.)

上引用例中,“太过"义为说话或做事等超过一定的程度或限度,与大陆原有的“过于”基本相同;“考量”与“考虑"标本相当;“央行"为“中央银行”之省,这里指中国人民银行;“飙车"指冒险开飞车比赛摩托车,而“飙车族”则为参加这一活动的人:“问题少年"指违反少年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不为社会所接受的少年。

2.增加义项

这种情况也相当多见。同一词语,大陆和港台都有,但是表义不同,港台义进人大陆后,大陆的词语一方面保留了旧有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新义,从而使单义词变成了多义词,而多义词的意义则更多了。例如:

(5)通过产业整合,一拨超级大公司新鲜出炉,发出惊世光芒。(《辽宁经济日报》1997.9.2.4.)

(6)中奖者将获赠专与40年庆典设计的珍藏纪念版彩电。(《大连晚报》1997.7.7.25.2)

(7)大酬宾义卖活动4月11日登场(《大连日报》1997.4.10.5.)

(8)大连万达队主教练迟尚斌一直揪着的心终于可以踏实下来,轻松的笑意写在他的脸上。(《足球周报》1997.12.5.2.)

“出炉”原指某些东西从炉中取出,如面包、钢水等,而现在又指发表、出现、产生等;“版"原只用于书刊报章等,而此处却用于电视机;“登场”原只指演员上场,现又义为开始(举行);“写"本来已有几个义项,这里又多了一个显露、展现之类的意义。

3.非常用义变为常用义

比如“品质”,《现代汉语词典》所列的义项有二:①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②物品的质量。在很长的时间内,大陆使用的是第一个意义,而第二义极少使用。在港台,“品质”只表第二义,而现在,第二义在大陆也很常见,这样,非常用义也就成为常用义了,例如:

(9)升佳地板,品质超群(《大连日报》1997.9.10.6.)

再比如“检讨”,除了“检查缺点错误”义外,也有“检验研究”义,但十分罕见,而现在,还是由于港台的影响,也就得比较多见了,如:

(10)检讨旅行社(《中华工商时报》1997.4.20.6.)

4.扩大使用范围

实际上,前边第二点讨论的增加义项,就是使词语的使用范围扩大了,不过,这里我们所指的是另外一种情况。

比如“太”,在港台作副词用时有“极”义(据《国语日报字典》等),以下仅举一例:

(11)他迅速的对我们全家看了一眼,这一眼中包含了太多的意义。(琼瑶《我的故事》第一部)

“太"在大陆作副词用时,原有三义:①表示程度过分;表示程度极高(用于赞叹),如“太好了”;③很(用于否定),如“不太好”(据《现代汉语词典》)。

现在,由于港台“太"字“极”义的影响,大陆的“太"在表示程度极高时,也不限于赞叹了,并且这样的用例还不十分多见,由此,就使得“太"的使用范围扩大了。例如:

(12)他说这里是“富饶的贫困”,因为这里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水利资源,还有一个团结的领导班子,这里有太多的事可以做。(《光明日报》1997.3.30.3.)

(13)在它那跨越了几十年的章节里,既有太多太多的真挚,也有太多无奈和苦涩。(《家庭》1997.3.)

再比如"做”,大陆本来用得不多,因为相同的意思经常用同义的“搞”“干”等来表示。而在台湾,“搞"通常只用于贬义,“干”又常有下流意味,因此用得都很少,而“做"(有时也写作“作")作为"代动词"用得却十分多。现在,大陆“搞"和"干"用得也比以前少了,“做(作)“则扩大了使用范围,用得比以前多得多。例如:

(14)(我们)给法清寺出了一本专集,出了一个画册,做了一个资料片。(《因果》,《人民文化》1996.12.)

(15)新闻评论部也做过一些焦点类节目。(《浪也白 头》,《江南》1996.5.)

(16)(苏越)两年前在做歌的同时就把目光转向电视剧。(《大连日报》)1997.4.5.5.)

5.提高了使用频率

前边提到的“太"和“做”,在扩大使用范围的同时,也提高了使用的频率,而除此之外,提高了使用频率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某些语气词,以前用得很少,现在由于港台的影响,使用得明显多了:

(17)哇,把八路军隐藏在鲜花丛中,多么浪漫的行止!(《告别花都》,《解放军文艺》1996.12.)

(18)免收联网费¥100!机会不是人人都有噢!(《新民晚报》1997.9.25.23.)

(19)国庆节的四天假期是人们入冬前休闲娱乐的大好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哟!(《中华工商时报》1997.9.26.7.)

6.古旧词语复活

这方面的例子也有不少,这里只举"甫"和"翘楚”,台湾大陆各举一例:

台湾:

(20)(许载)且比赛不认真被判六个月“球监”,甫于最近“获释”。(《中央日报》1996.11.26.17.)

(21)以AIC地产公司及亚世置业(股)公司为翘楚。(同上21版)

大陆:

(22)新春后,鄂州小伙子阿龙带着女朋友小琳来沪打工,甫下十六铺码头,马路对面,鳞次栉比水果摊上各色奇瓜异果令他们心动。(《新民晚报》1997.3.9.22.)

(23)(××房地产公司)成为房地产业的翘楚。(大连人民广播电台广告)

《现代汉语词典》[^2]中,“甫”标为同文言词,义为“刚刚”,而"翘楚”(义为杰出者)则未收。实际上,除了“甫”在"惊魂甫定"中偶可见到外,这两个文言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已经消失了,而现在,它们却又复活了。

7.产生仿造词语

时下新词语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仿造,而有一些新词语仿造的对象,就是港台词语。比如,早些时候,由“的士"引出了“打的”,而由“的”又引也了“面的”(出租面包车)、“摩的”(出租摩托车),甚至于“拐的"(由子驾驶的机动三轮车)、“板的"(供出租的人力板车)等。

前边我们举过“央行"的例子,台湾有“中央银行”,简称"央行”,大陆没有中央银行,于是"好事者"就以“央行”指中国人民银行,而由“央行”又仿造了“央视”,指中央电视台,如在北京有“央视新闻咨询中心”。

以下一例也很有意思:

(24)商家为了促销,往往也仅仅选上很少一些商品,打折打得让人“跌掉眼珠子”以吸引顾客。(《大连日报》 1998.1.18.1.)

本人认为,这里的“跌掉眼珠子"是由港台的“跌眼镜"(喻指事情或其结果出人意外)而来的,这一“发明者”的思想可能是这样的:既然“跌眼镜"是出人意外,那么,连眼珠子都跌掉了,岂不是更出人意外吗?

8.出现新的搭配形式

在港台词语的影响下,不少大陆以前没有的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产生了,例如:

(25)让索菲亚(按,婚妙摄影楼名)引爆您致命的吸引力!(大连人民广播电台广告)

(26)地下名店街精华保留店热卖中!(《大连日报》1997.10.20.8.)

(27)金长城97春季新品强势出击—小巧轻便的金长城超薄型笔记本等系列产品盛典出场(同上3.26.10.)

例(25)中,“引爆"的居然是“吸引力”,而这“吸引力”又是“致命"的!例(26)“热"修饰了“卖”,而“精华"也当成了形容词;例(27)的"强势出击"和"盛典出场”,也都为前所未有。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