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汉语史
摘 要:现代汉语史就是现代汉语发展变化的历史,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何为现代汉语史;2.现代汉语史的提出依据;3.现代汉语史的分期;4.现代汉语史的研究范围和内容;5.现代汉语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6.现代汉语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现代汉语史;分期;研究
一、何为现代汉语史
为了避免歧解,我们首先要对“现代汉语史”作以下的切分:现代汉语/史。简言之,现代汉语史就是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的历史。
现代汉语史这一称名的前身是“现代汉语历史发展研究”,是笔者于1992年正式提出的。1当时的初衷主要是用汉语史的眼光来看现代汉语,用汉语史的方法来研究现代汉语。经过几年的实践,在有了一定研究的基础上,现代汉语历史发展研究才逐渐概括、升华为现代汉语史。
我们把现代汉语史定义为:以现代汉语的历史发展演变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汉语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也是整个汉语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汉语史的核心内容就是全面考察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分析和解释造成发展演变的内部及外部原因,在此基础上,再对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加以总结。
二、现代汉语史的提出依据
现代汉语史的提出,必须有这样一个前提,即现代汉语本身由形成之初到当前,确实发生了多方面的、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有其内部和外部原因,并且体现出很强的规律性。那么,这样的一个前提是否存在?
1. 理论上的依据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曾经指出:“事实上,绝对的不变是不存在的;语言的任何部分都会发生变化。每个时期都相应地有或大或小的演化。这种演化在速度上和强度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无损于原则本身。语言的长河川流不息,是缓流还是急流,那是次要的考虑。”2英国学者简ꆤ爱切生也谈到:“在一个人会老,蝌蚪会变成青蛙,牛奶会变成奶酪的世界上,如果只有语言会一成不变,那倒反而令人奇怪了。”3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这几乎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是,人们在阐述和接受这一道理的时候,通常都是着眼于一个比较大的时间跨度,比如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至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情况会怎样,认识就不一定非常明确和统一了。
现代汉语只经历了不到百年的发展过程( 我们认为,从各个方面全面地考虑,把现代汉语的上限定在“五四”时期,即1919年,是比较合适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另撰文讨论) ,其间是否也会发生变化,并且是比较大、比较多的变化?
要从理论上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弄清究竟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语言并最终造成语言的变化。简ꆤ爱切生认为:“语言变化是社会因素的刺激,语言结构本身的问题和人的心理作用这三者的水乳交融的混合物。”3 胡双宝认为导致语言变化的原因有很多,但是“社会因素是最明显也是最广泛的因素”。4 陈原在对“共变”进行解释时,也说:“……语言是一个变数,社会也是一个变数,语言和社会这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而引起互相变化。”5
因此,应该首先由社会的变化来看语言的变化,而在探讨这一问题时,我们不能不充分考虑到以下一点: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机械的均速运动,而是如同河流一样,时而平缓,时而湍急,时而狭窄曲折,时而急转直下。语言的发展变化同样也是如此:当社会处于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时,语言的发展也比较平稳,变化较小;当社会发生重大的变故时,随之也会拉动语言发生明显的,甚至是重大的变化。
所以,如果着眼于比较长的时间跨度,我们当然可以肯定语言会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排除语言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的可能性,而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恰恰就是具备了这样的可能性。
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是大起大落,巨变不断的历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社会主义阶段的历次政治运动,到近20年的改革开放,整个社会进入转型时期……所有这些,都为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现实的需要。此外,社会的变化,必然导致人的意识形态、社会心理以及价值观念等的变化,而这些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推动了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
2. 事实上的依据
到目前为止,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实际上还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断,它究竟能不能站住脚,归根结底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也就是有待于大量语言事实的证明。
我们首先从语言的三个要素来看。
(1) 语音
语音是语言中最稳定的因素,它受社会的影响最小,发展变化也最为缓慢,但是,即使如此,现代汉语的语音还是有一些发展变化。比如语音标准,就经过了由“老国音”到“新国音”的更替。1921年6月公布了保留入声、有浊音声母和尖团音的“老国音”,作为全国的读音标准;到1932年,又公布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新国音”。6
具体字音的改变是现代汉语语音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对语音的审订改动,如1963年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发表的审订1800余条异读词和190余条地名汇集而成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就对很多字的读音进行了并、改,如“呆”,取消了 ai 音,统读 dai 音,“凿”取消 zuò音,统读 záo,而“啥”取消shà 音,改读 shá,等等。7
字音改变的另一个方面,是某些个体对个别字音的改变,比如目前由于受港台等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口中,有的轻声趋于消失了,如“先生”“妈妈”的后一个音节。
此外,如汉语注音方案的变换和更替等,虽然不是语音本身的变化,但也是相关的一个方面。
(2) 词汇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受社会的影响最大最直接,变化也最快,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旧词( 义) 的大量消亡和新词( 义) 的大量产生。比如,夏衍的《包身工》( 作于1935年) 中,就用了这样一些现在早已消亡了的词:包身工、请愿警、水门汀、拿摩温、荡管。
有许多古词古义在初期的现代汉语中大量使用,到后来也逐渐地趋于消失了,这也是现代汉语词汇变化的一个方面。比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 作于1926年) 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深味、直面、造化、立仆、恤、呜呼。
与上述情况相反的,就是更多的新词( 义) 的产生。此外,词的形式也有发展变化,如初期单音节词用得较多,而后来其中的许多都变成双音节词了。8
(3) 语法
在语言的三个要素中,语法也是比较稳定的,它的发展变化也比较缓慢,然而,在现代汉语中,语法却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笔者曾对初期现代汉语( 即“五四”到20世纪30年代的“国语”) 的语法进行过考察研究,发现了大量不同于后来的语法现象,比如以下一些量——名搭配形式:
那匹山脚下、一匹狗熊、一匹活鱼、一匹耕牛、一匹猫、两匹小驴。一件怪现象、一件何等可悲的故事、一件特色、一件事实、一件利益。其他再如“五六条大猪、一具眼镜、一宗事件、一桩景物、一峰高山、一味惆怅”等。9
进入新时期(1978年至今) ,现代汉语语法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或用法,如不及物动词扩大使用范围( 如“挑战未来”“服务社会”) 、动宾词组带宾语( 如“行骗乡镇企业”“罚跪中国员工”) 等。关于新时期语法的发展变化,本人曾进行过比较系统的考察和分析。10
现代汉语中的有些语法现象,还经历了兴——衰——兴这样的变化过程,词汇中也有相同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语言运用中的复旧现象,11这也是现代汉语语法( 包括词汇) 发展变化的一个方面。
为了说明现代汉语历史的发展演变存在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我们曾对巴金三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作品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个时期的作品在词汇和语法上都有明显的不同,应该说,这一事实是有相当的说服力的。12
总之,现代汉语从产生之初直到今天,确实处在不间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明显的,在某些方面甚至还是巨大的,并且还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因此,我们坚信,以上述变化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汉语史,有丰富充实的内容和巨大的内涵。
另外,一谈到历史,一般人总有一种时间上的久远感和疏离感,实际上,所谓历史,无非就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并且,它还可以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因此,历史可以离我们很远,也可以离我们很近。所以,我们今天所见,不仅有二十五史和林林总总的其他史籍,而且还有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当代文学史等,它们都是正在持续的历史,也是离我们很近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汉语史也是这样的历史。
三、现代汉语史的分期
对于史的研究来说,分期是十分重要的,它建立于对某一发展过程中某些阶段性特点的了解和把握。通过分期,可以更好地显现发展的过程和脉络,从而使研究得以深入下去。
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有其阶段性的特点,因而是可以分期的。我们初步把它分为四个阶段,即:
第一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
第二阶段:1949年到1966年“文革”开始;
第三阶段:10年“文革”(1966—1976) ;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至今(1978年至今) 。1
以上是我们在1992年对现代汉语史的分期,时至今日,本人的观点并未改变,只是认为如果分期不必过于苛细的话,二三两个阶段也可以合而为一,视为同一阶段中的两个部分。
以下对各阶段的特点作一简要说明。
第一阶段: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笔者曾经从语法方面归纳了此期的以下四个特点:
1.纷纭复杂。比如在词类方面,几乎每一类词或多或少地都有或不同于古,或不同于今的用法。例如形容词,除了一般的即同于古今的用法外,它还经常做主语或宾语,经常用为动词( 带宾语或不带宾语) ,此外,它的重叠形式也更多,可以重叠使用的形容词的范围也更广。形容词是这样,其他各类词以至于词缀等大致也都是如此。再如句子形式方面,各种欧化句、“古句”以及“准古句”和“非今非古句”大量存在,此外还有各种类型的省略句、倒序句等,同样也是纷纭复杂的。纷纭复杂的极致,就是走向芜杂,而此期在不少方面是复杂得近于芜杂了。
2.同意形式多。即能够表达相同意思的不同形式更多。比如因果关系的表示,既可以按传统用前偏后正的复句,也可以用前正后偏的欧化倒装句,还可以用此期十分常见的插入语形式,也可以用紧缩复句的形式,或者,干脆就用没有任何“标志”的“意合”形式。至于某些词语用还是不用,用这个还是用那个的“两可”情况,也几乎比比皆是。
3.超常的用例多。即与古今都不相同,让人觉得陌生甚至于怪异,因而按后来的标准或规范可能会被斥为“病句”的用例比较多,如“十里近的山坡路,路上是千仞近的玉蜀黍地”“感动的泪,从我的眼中冒出,比前大粒了”( 二例均引自潘漠华《人间》) 等。
4.有发展变化。这使我们趋向于把此期以30年代初为界分为前后两段,前一段特别复杂,感觉很乱,后期就比较有条理一些了。即使由某一个人的作品,我们也可以看出发展变化来,比如鲁迅的作品,早期表示原因时常用“因了”,后期就逐渐地改用“因为”了;瞿秋白的作品中,20年代前不用量词的用例特别多,30年代后,类似的用例就少得多了9。
第二阶段:在前期的基础上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此期的所有发展变化,几乎都与建国后社会制度的改变和一系列对语言文字大规模的整理和规范化、纯洁化活动有关,这些活动带来了现代汉语面貌的大改观:
文字方面,变繁体为简体,规范掉了一千多个异体字;语音方面,对异读进行了审订,公布了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语法方面,确立了规范的形式,和以前相比,语法应该说是大大地简化了;词汇方面的变化则主要表现在,由于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导致的旧词语的大量消亡和反映新制度、新生活的词语的大量出现。
第三阶段:社会政治影响下的新特点时期
此期的语言出现了新的特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政治生活对语言的影响。
关于此期的语言,我们只是搜集了一些材料,进一步的研究还没有展开,而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可谓凤毛麟角,因此有关的特点等暂时还很难谈得细致、深入和全面。但是,以下两个方面还是十分突出的:
词汇方面,“革命”“战斗”词语大批涌现,某些表示颜色的词极度活跃,由此造成了“红”词族( 如“红五类”“红宝书”) 、“黑”词族( 如“黑五类”“黑干将”)和“白”词族( 如“白旗”“白专”) 等的膨胀,成了此时的一景。
语法形式及表达方面,句式大都单调而缺少变化,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用得很多,某些程度副词( 如“最”) 的超量使用,特别是重叠使用等,短句用得多,问句和感叹句用得多,等等。
第四阶段:受海外汉语影响与冲击的时期
这是大陆汉语受到海外汉语13巨大影响和冲击的时期。此期语言最大的特点有三,一是复旧,二是趋新,三是模仿。
关于复旧,前已言之,主要是指大量活跃于第一阶段,而在第二或第三阶段却消失或趋于消失的词汇和语法形式,在此期得以“复活”,其中有不少使用频率还相当高。
趋新的表现和结果,是一些新的形式和用法的产生及流行。前边提到的许多不及物动词和动宾词组带宾语等的用例,就是不见于以前的全新形式。此外再如一些新的标题形式。表达方式,等等。
以上两点,如果追根溯源,几乎都与第三点即模仿相关。这里所谓的模仿,即指大陆汉语对海外汉语( 主要是台、港) 的仿效,而这实际上也就是海外汉语对大陆汉语巨大影响和冲击的具体体现。
我们认为,复旧和趋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模仿而造成或引发的,因为我们所说的旧或新的形式,实际上有许多在海外汉语中是一直存在的。我们曾经讨论过“动宾式动词+宾语”形式的使用情况及其来源等14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一个例证。
另外,拙作《新时期大陆汉语的发展与变革》也涉及到这个方面,但是更主要的是对第四阶段中与前几阶段不同的词汇、语法现象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讨论。
四、现代汉语史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现代汉语史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既包括比较狭义的“史”的范围内的研究,也包括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可以说,这里边有着广阔的尚待开垦的处女地。
就研究的对象来说,最基本的内容当然是语言的三个要素即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研究,此外,修辞、表达方式,以及其他一些方面,诸如文字、标点符号、语文思潮和运动、相关的事件、语文政策的发展与变迁,等等,也都可以而且应该进入研究的视野,并进而成为研究的内容。
史的研究,可以分阶段地进行,如果每一个阶段的情况清楚了,那么合在一起,整个现代汉语史的大致轮廓和基本内容也就出来了。
分阶段的研究,并不仅仅是把某一阶段作为一个横断面,只进行静态的描写,同时还应该进行动态的考察和叙述,因为每一阶段都是整个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的历史的一部分,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就不成其为史的研究了。
史的研究,还可以分专题地进行,由此就可以派生一些分支的领域,诸如现代汉语语音史,现代汉语词汇史,现代汉语语法史,现代汉语修辞史等。至于具体的可大可小的题目,那就更多了,比如现代汉语表达方式的发展演变,标点符号的变迁,标题形式的变迁,等等。
此外,现代汉语史中涉及到的具体问题还有很多,而每一个问题都值得认真地研究。
比如“国语”的分化问题。内地的普通话与台湾的“国语”都是由当初的“国语”分化而来的,但是她们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二者之间,差异也相当大。那么,当初的“国语”从什么时候开始分化,又是怎样分化的?分化以后,二者又是沿着怎样的轨迹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了哪些差异,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内部外部原因是什么,其中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
再比如外来形式问题。现代汉语中,一下子涌进了那么多外来的形式( 包括词汇和语法形式) ,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外来形式的来源,引进的渠道和方式,它们在汉语中存在并发展,最终“扎下根来”的过程;外来形式在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它们的作用、价值,对汉语以及汉语表达等的影响及其自身的局限,等等。
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提出许多,而每一个问题中我们也还可以提出更多的问号。由此可见,现代汉语史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是多么广,而现代汉语史本身又有多么大的内涵。
五、现代汉语史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对于现代汉语史的研究,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而这同时也是这一研究总的原则:立足现代汉语,贯通古今中外。
立足现代汉语,主要是说现代汉语是现代汉语史研究的母体,离开前者,也就无所谓后者的研究,而贯通古今中外,则有更深刻的缘由和内涵。
现代汉语是由古代( 也包括近代,下同) 的语言发展演变而来的,二者之间自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现代汉语的形成和以后的发展中,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是相当大的,这些影响和制约使得现代汉语的面貌发生改观,也使得现代汉语的发展轨迹产生某些偏移。所以,在我们的研究中,古今与中外必须是互相观照、互相发明的,不如此,就无法进行现代汉语史的研究。
我们提出要贯通古今中外,还有另一层原因,这就是有感于目前学术界和许多研究者的现状。长期以来,汉语研究中的条块分割比较严重,许多人都是各自严守自己的“领地”,从不越雷池一步,所以,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互不搭界,而汉语和外语研究更是老死不相往来。这种现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早已由分化走向综合的今天,越发显得不合时宜,并且也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语言研究的发展,使之难以有新的突破,也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要打破隔阂,走出封闭,寻求新的突破,取得更大的进展,就必须贯通古今中外。
具体的研究原则,笔者曾经提出过四点:即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点与线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书面语和口语相结合。1这里还要再提出第五个原则,即:主观认识的总结与对客观事实的冷静、科学的考察和分析相结合。
现代汉语史的研究方法,可以参照一般汉语史的研究方法。向熹提出了可以普遍适用于语音史、词汇史和语法史研究的7种方法,15比较全面,可以用于现代汉语史的研究。
六、现代汉语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 填补空白,使汉语史的研究趋于全面。
现代汉语是整个汉语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部分和阶段,对它仅有共时的静态研究是不够的,还应该进行历时的动态研究,这样才能和人们对古代汉语历史发展的研究、对近代汉语历史发展的研究相衔接,才能合而成为对汉语发展的全部历史的完整研究。如果缺了现代汉语历史发展这一部分,那么整个汉语史的研究就是不全面的,甚至可以说是残缺不全的。因此,应该从构成一门完整的汉语史学科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高度来认识现代汉语史的意义和价值。
2. 有助于现代汉语研究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把史的观念引入现代汉语的研究中,是非常必要的。研究者能够意识到现代汉语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则可以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有时甚至可能提供解决某些问题的一个新的途径。
3. 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
与现代汉语史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是社会语言学,因为后者主要研究社会生活的变化对语言变化的影响,以及由语言的变化探究社会的变化。关于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在前边已经谈过,所以,在现代汉语史的研究中,必须充分地考虑并且结合社会等方面的因素,这样,它的研究就可以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提供大量的事实,甚至有些研究本身就可以归结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此外,现代汉语史的研究对于汉语语言学的研究等,也都可以提供某些材料以至于启示等。
4. 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现代文占大多数,而现代文中,包括不同时期的不同作者的作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缺乏历史的观念,许多教师都把所有这些作品的语言看成同一个平面的,因而都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进行分析和讲解,由此就产生了对某些语言现象解释不清,甚至误解,并且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误模仿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如果把现代汉语史的观念和研究成果引进语文教学中,上述问题就完全可以避免。8
在线阅读/下载 PDF
-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P194 ↩︎
-
胡双宝.语言与语言学[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P88 ↩︎
-
陈原.社会语言学[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P3 ↩︎
-
凌远征.新语文建设史话[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P13 ↩︎
-
语文出版社.语言文字规范手册[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3 P225-284 ↩︎
-
刁晏斌.初期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 ].台北:台湾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 P54 ↩︎ ↩︎
-
刁晏斌.新时期大陆汉语的发展与变革[M ].台北:台湾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 ↩︎
-
刁晏斌.语言运用中的复旧现象[J].( 香港) 中国语文通讯1995( 总36) :66 ↩︎
-
刁晏斌.现代汉语发展的初步考察[J].( 香港) 语文建设通讯1992( 总38) :49 ↩︎
-
刁晏斌.新时期大陆汉语与海外汉语的融合及其原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7(4) :49 ↩︎
-
刁晏斌.也谈“动宾式动词+宾语”形式[J].语文建设,1998(6) :39 ↩︎
-
向熹.简明汉语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P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