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author_avatar.jpg

刁晏斌

论海峡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中的融合取向

摘要:两岸语言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但相关研究滞后问题十分突出,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愈发凸显。首先对近年来海峡两岸的语言融合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其中,语言事实的发掘涉及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理论研究的进展体现在对融合度及其他相关理论的思考及探索上。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海峡两岸的语言融合研究。不仅明确对两岸语言融合研究的应有认识,而且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在事实发掘方面,既要进行拓展研究,横向拓展研究范围、纵向拓展历时考察,又要进行深化研究,深入挖掘融合事实。在理论探索方面,取精用宏,博采众长,同时立足语言事实,锐意创新,不断完善和发展相关理论体系。

论全球华语融合与普通话词汇的发展及相关问题

提要: 全球华语正在经历一个由差异到融合的发展过程,其对普通话词汇产生了极大影响,带来了很多值得而且应该研究的问题。 文章从词形、词义和词用三个方面,讨论了华语融合影响在普通话词汇中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不足,具体包括失立词条、漏列义项、释义不当,以及标“〈方〉”和配例方面的问题。 文章指出,应当加强全球华语融合与普通话词汇发展问题的研究,而作为最具影响力的规范辞书,《现代汉语词典》不仅应当真实、及时、准确反映当代词汇面貌,还应在“大融合”的背景和视野下,致力于记录、推动、促进和引导全球华语由异趋同的融合性发展。

由“舍小取大”现象看国语圈、华语圈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

[摘 要] 文章立足于华语词汇运用中极富特点的 “舍小取大”现象,举例说明了国语圈、华语圈的共性特征、个性差异,以上两种表现代表了各言语子社区相互关系的基本事实类型。对上述事实的发掘,开辟了 “传统”研究之外了解和认识华语的一个新视角、新方向,有助于华语研究拓宽视野、扩大范围、增添新的内容。

华语融合研究回顾与前瞻

摘要:华语融合问题从提出到开始研究,距今已有30年时间,应该适时作一回顾和前瞻。华语融合研究经历了从“部分融合”到“整体融合”发展的两阶段。在具体事实的调查分析方面,经历了“三步走”的过程,即对普通话单向“引进”情况的有限调查和举例说明;进行大陆与台湾、内地与香港之间“双向互动”的研究;以普通话向港台地区输出为内容的调查研究。在理论探讨方面,汤志祥、周清海、李宇明、刁晏斌等学者的研究具有代表性。华语融合研究的发展方向与目标有二:一是以事实发掘为主的研究,包括共时、历时以及“难融合”“不融合”现象;二是以理论探索为主的研究,包括进一步探索“融合度”以及其他相关理论。未来研究还需要提高对华语融合现象的认识和站位,做到五个“均衡”,即差异与融合、“输入”与“输出”、词汇融合跟其他方面融合、双边与多边、事实发掘与理论探索等研究的均衡。

马来西亚华语“在X下”结构研究———兼论华语语法研究的“视角”问题

[摘 要] 马来西亚华语“在X下”结构与普通话具有较大差异,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语语法特点,文章从结构形式和表义类型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文章还通过“在X下”分析华语语法研究的“视角”问题,立足于“六角观”,分别从华语自身、早期国语以及外语方面对该结构进行分析,指出“多视角观”对华语语法研究的重要性。

华语研究与华语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摘 要: 华语研究界与教学界沟通不足, 缺少互鉴, 这一状况应及早改变。 文章先从华语及其研究看华语文教学, 讨论了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两方面的问题; 再从华语文教学看华语及其研究, 认为前者解释了华语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且发现新的研究课题和内容。 华语研究与华语文教学应当互为资源, 学界应该在更宽阔的视野和背景下, 来考虑和看待华语研究以及华语文教学问题。

全球华语融合的初步调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 全球华语;华语融合;普通话

[摘要] 文章提出全球华语研究的“转向”问题,即由以差异为主到差异与融合并重,并且尽快弥补以往融合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普通话的“输入”与“输出”两个方面对全球华语融合的具体表现进行举例说明。对几个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一是“融合”作为全球华语研究重要关键词的内涵;二是全球华语研究中差异、融合并重的“两翼”模式及其要求;三是全球华语融合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立足于普通话“输出”的全球华语融合现状调查——以2021年度十大新词语和网络用语为例

提要: 文章以2021 年度十大新词语和十大网络用语为对象,调查其在11 个地区和国家华文媒体的使用情况,以此来了解全球华语的融合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这些词语的使用率分别达到89. 09%和83. 64%,反映了比较高的融合程度,当然也存在具体使用情况不平衡的问题。

立足于“词”的华语语法研究——以程度副词“比较”和“更加”为例

摘要:在立足于“词”的华语语法研究观念下,考察、分析和描写两个常用程度副词“比较”和“更加”与普通话的同中之异 ;然后,围绕对“大同小异”的理解和解读,探讨对华语语法的认识。华语语法研究应以“词”为枢纽,华语语法与普通话的对应及不对应情况错综复杂,大多属于隐性差异。因此,对它在各个方面具体表现的发掘,应当成为华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华语“舍小取大”现象与普通话研究

[摘要] 首先以“晋升”一词为例,对华语“舍小取大”现象进行分析与说明;然后由此延及普通话,分析其中的同类现象及表现;最后落脚在由该现象看华语及其研究与普通话研究的关系,认为由前者可以反观甚至反哺后者,具体则包括2个方面:华语是观察普通话的重要窗口;华语研究是普通话研究的重要参照。本研究旨在强调以往相关研究中不甚注意甚至有所忽略的一个方面:华语研究如何反哺普通话研究以及普通话研究怎样借力华语研究。